残疾人病残津贴申请这点事一张身份证引发的“素材风暴”
要说如今办点啥最让人头疼?不是租房、不是相亲,更不是找对象……最服的,还是咱中国人遇见“填表盖章交材料”这档子事——你以为自己只是去一趟窗口,交个身份证,分分钟拿钱走人?你想得美!官方文件一出台,硬是能让你怀疑人生,“津贴”二字听得耳朵都发热,可材料一摆出来,瞬间人麻了。
就说领取病残津贴,问一嘴都让人喘口气。锣鼓喧天、鞭炮齐鸣,问到第八十七条——“到底要拿啥材料,能把这津贴整到手?”别笑,不是我危言耸听,这流程,简直比大姨妈还准时还复杂一百倍!
身份认证这事,咱们讲真,谁还没点身份证?可看到明细,顿时觉得自己好像还是差点啥意思。有效身份证、户口本,掏出口袋还怕褶了,不服你去办试试。东北老铁常说人生三大事——吃饭、睡觉、办证。前俩容易,后一个,头大!
咱们再看“丧失劳动能力鉴定”,听着已经心塞塞的。这东西吧,还得是地级以上的机构,可不是你楼下卫生服务站。要国家程序正义,不是你有病残就能认,得有证据、有,还得刚出炉不超一年。医院随便开个证明,小儿科;必须劳鉴中心的红头文件,那才顶事儿。
还有社会保障卡,这年头没卡寸步难行。金融功能必须开通,否则到了到账日,你就等着空气转账,钱也会打你一个寂寞。
众所周知,填表是人生最痛苦的修炼。别小看这张病残津贴申请表,有的地方叫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病残津贴申请表》,有的地方挂名还带省份,反正,没这玩意天王老子来了都白搭。表格去哪儿搞?人社局官网下载一番,或者带着身份证去窗口,再顺手薅张回家“慢慢写”,写得你怀疑人生。
讲到这,还有加餐部分。个人档案,这词立马让无数80后、90后头皮发麻。什么?还要档案?谁家孩子档案还真轮到病残申请用得上?灵活就业人员、档案一无所有的烦恼,直接暴击。他们笑哭在社保大厅,但求一纸承诺,戴着“无档案”的帽子凄惨出场。
最后一招,委托书,专治你行动不便。你本人去不了,想找自家亲戚跑腿?没问题,写个委托书,被委托人身份证件备齐,全副武装披挂上阵。否则,甭想插队VPN,大数据一查就露馅儿。
行文至此,你是不是隐约觉出一丝“不得劲”?诸位别觉得我是在添乱,这波流程铺垫,真不是吹的——因为仍有成千上万残疾人,拖着病体在政策的迷宫里,兜兜转转。咱老百姓的共识就是津贴是好,就是不好拿。
刨开材料要求复杂,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,政策背后不是不想帮你,而是怕帮错人。鉴定、认定的每道门槛,是防止那些“职业津贴党”钻空子。但你知道在现实中,细则执行起来往往“宁可收费高,不可查得错”。官方大包大揽,到了基层小窗口,就体现成脸色难看加上流程拉满。
你觉得自己手续齐全,往窗口一站,人家张口来一句“小伙,你这鉴定报告上个月开的,今年不认了。”我服你行不行?这政策执行,真够教科书式的“鸡蛋里挑骨头”。老百姓说了,早知道这么麻烦,我还不如不病不残,都跟神仙似的活着。
但别着急,这只是表面。政策的些许繁琐,有其苦衷。要防止钻空子的,必须层层把关。但麻烦的地方在于,这关有时候卡得跟跳舞机一样花脚,你左跳右跳,怎么也蹦不过。材料攒齐还不算完,一路踢皮球现象比比皆是“咱社保局归档案认定管,人社部门归表格填写管,财政局归款项打款管……”东北人都快整不会,“这热乎劲,省得我天天健身了”。
这一系列流程,说白了真是给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再添了一把火,本是送钱的政策,愣弄出抢银行般的阵仗。最搞笑的,是一部分地方明明都电子化升级了,该盖的章一个不落。你要是材料不全?那恭喜,重新排队!填错一个字母?祝你原地满血复活再战一年!
老百姓最能共情的,就是每次跑腿都得和“窗口小姐姐”斗智斗勇。有人说,病残群体本该“走绿色通道”,现实是和普通人比较,津贴申领门槛高了一大截。有网友吐槽“残疾人申报补贴,比考公务员还难!”有点道理,毕竟公务员有笔试、面试,他们这叫材料审批、现场复核、回访实地调查——三层马甲,滴水不漏。
现在,智能化不是天天喊着“让数据多跑路、让群众少跑腿”吗?可到了细节上,依然要你本人亲自刷脸、本人亲手写表、本人亲自递材料。就差开个全息投影会议,让你一轮三审。最后过了?自己都觉得像奥特曼特训归来一样心力交瘁。
更逗的是,每次政策升级调整,材料只增不减,谁家还给你删繁就简、优化流程?要是让普通人来主创个流程,估计只剩“身份证+银行卡”,剩下事儿材料也电子化审核。咱们这套体系,非得整出个“闭环”,没有十几样材料,谁敢说自己摸透了病残津贴的面目?
反方观点也不是没有。有的官员认为,正是因为材料严谨,才不会“错发一分、少给一毫”。问题嘛,想得挺对,落实呢?老百姓多少冤枉路就这样来了。
这流程复杂、材料层层加码,其实流露出的正是我们社会机制的保守——怕担责任,不敢把权力下放;既想兼顾公平,又怕丢了公信力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大家都怕出错,都怕“被新闻”。冤枉的最终还是最需要帮扶的那批人。
解决之道不是把材料一砍了之,而是能不能用智能化、数据共享思维,打通部门壁垒。证件数据联网,你要啥查啥,何必让群众夹着一叠材料满城飞奔?手续严不严和人性化不矛盾,别等谁家有急难愁盼时再抱头痛哭。
说一千道一万,社会保障的本意,是要让没能力或失去能力的普通人活得有尊严。把办津贴整得这么像通关打怪,不怕老百姓“病残还未愈,折腾先服输”?
再说句俏皮话,申请病残津贴,真是送温暖和拼智商体力大赛的完美融合。谁能成为最后胜利者,除了比材料齐,还得比耐心、体力和心理承受力。咱普通人都麻了,何况本就身体不便、心理承压的残障人士?这是兜底啊,还是套娃啊?
讲真,申请材料那点事不是不能改,是不愿改。怕放开了糊弄鬼?可要让数据管数据,要堵也总得堵在关键节点上呗。铺天盖地的材料清单,最后倒霉的,只能是还需要这份温暖的人。讲多了,再说也没用。
假装夸一夸咱们的材料要求真严!整的跟银行反洗钱似的,一口气都不给喘。要是把这种审核精神用在拆穿诈骗、打击黑心企业上,兴许社会更进步一截呢。至于小老百姓?赶紧使劲复印机,把家底都准备上,才能像打怪升级一样一路闯关。
各位网友,你们怎么看?这些病残津贴申请材料,真的是保证公平的必要手段,还是又一场“形式主义大赏”?申请辛苦点可以理解,可是不是该让流程更人性化些,别整这么多折腾人的讲究?还是说,咱中国就喜欢把该简的事越整越难,有手续才有安全感?你们有啥申领小妙招,或者被流程折腾的糗事,评论区来段掏心话呗!
可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