协议内容曝光后,日本要向美国支付15%对等关税,还要开放自家农产品市场,承诺投5500亿美元到美国,九成利润归美方,这种分配方式让人难以置信。
有人说,这比1985年的广场协议还狠,舆论场很快炸了,日本这次失去的可能不仅是三十年,甚至有可能是整个未来。
回到1985年9月22日,纽约广场酒店,五国财长秘密签字,强行让日元升值,三年内日元兑美元升了75%,日本当时可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手里捏着巨额顺差。
美国当年对日本贸易逆差高达500亿美元,直接占了美国逆差的三分之一,超级301条款下,摩托车被加税45%,电视和电脑甚至被征100%重税。
四十年过去,一模一样的剧情又上演,莱特希泽——当年广场协议的操盘手,如今又站在谈判桌前,这次他面对的是日本,一个已经不再辉煌的经济巨人。
协议公布后,中国观察者说这其实就是新版广场协议,历史轮回,模式升级,日本的让步更沉重,5500亿美元的投资占了日本GDP的十分之一,九成利润却流进美国口袋。
专家直接称这叫“经济勒索”,资金被导向美国优先领域——能源、高科技、基础设施等,日本的钱,变成美国的产业升级发动机。
Rayliant Global Advisors的投资主管Wool表示,美国拿到5500亿美元投资,对MAGA选民来说像打了强心针,选票和面子全都到位。
可现实却骨感得很,日本汽车产业这回很被动,美国关税从25%降到15%,但日本6月对美汽车出口额还是暴跌26.7%,丰田、本田企业都在考虑,是不是要把产能和研发搬去美国。
这样一来,日本本土制造业被抽走,就算出口关税降了,也成了空心壳,除了品牌,什么都留不下,这种局面令人唏嘘。
想想1990年以后,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,人均GDP曾经是G7第一,如今2025年,GDP总量被德国超越,人均更是G7垫底,失去的三十年,成了日本绕不开的阴影。
液晶面板领域,日本当初不肯放弃等离子,结果被三星、LG全面超越,1999年三星的全球份额18.8%,第一次甩开日本夏普。
移动通信也一样,日本自己搞PDC标准,3G时代直接出局,2005年后通信设备贸易逆差急剧扩大,到2013年已经高达2万亿日元。
三菱重工MRJ支线客机,研发费用是原计划的16倍,2022年宣布冻结,反观中国的ARJ21,早就飞进了商业航线,这些年日本的技术神话一层层剥落。
1991年到2022年,日本名义GDP几乎原地踏步,实际GDP年均增速不到1%,央行用尽零利率、量化宽松、收益率曲线控制,最后还是无力回天。
东京三井住友银行首席外汇策略师说,5500亿美元投资是日元重大利空,意味着资本外流,日本的钱别说发展本国了,全部被美国吸走。
本来这些钱可以拉动本土经济,现在却变成了美国高科技和基础设施的燃料,日本企业为规避关税和争取美国投资优惠,只能去美国设厂、转移研发,留给日本的只有空心化。
人口减少、老龄化的问题压得更重,1990年到2020年,日本养老金替代率从68%降到61.7%,高龄单身比例从15%涨到28%,社会负担越来越大。
年轻人就业也越来越难,2020年日本女性过半是非正规岗位,男性也有两成以上,人生起点低,路径混乱,梦想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。
协议消息出来后,日本平价生活品牌股价小涨,像无印良品涨1.2%,优衣库母公司涨2.3%,这些品牌靠着消费降级撑起一代人的体面生活,可终究只是消费降级下的无力反抗。
日本从1985到2025,四十年两次在贸易协议上低头,每次代价都很重,这一次,或许要失去的不只是三十年。
美国的算盘很精明,拿着贸易逆差说事,逼日本让出产业和利润,顺便还收割资本流入,产业升级和全球布局一箭双雕,日本只能被动接受。
回头看这次协议,日本民众其实很清楚,表面看是经济合作,实则是实力的较量,背后是两国在全球产业链和金融秩序里的明争暗斗。
美国需要日本的钱和技术,日本想保住自己残存的产业优势,但在现实面前,谁也无法改变资本的流向和规则的制定权。
媒体分析认为,美国此举既是国内政治需求,也有国际经济布局的考量,能否借日本之力再推动一次本国产业升级,是他们最关注的结果。
日本能不能扛过这道坎,经济结构调整、人口老龄化、产业外流多重压力下,留给他们的选择空间其实非常有限。
中国、德国、韩国都在盯着这场变局,谁能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拿到主动权,谁就能决定未来的方向。
未来几年,这场美日贸易协议的后续效应还会不断发酵,资本流向、汇率波动、技术转移、产业空心化,每一步都牵动着东亚和全球的格局。
或许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,日本的“失去的三十年”会不会变成“无尽的四十年”,没人能下结论,但悬念已经埋下。
美日5500亿美元协议背后,日本会不会再失去一个时代?
可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