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4日,北京迎来一场充满火药味的外交交锋。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匆匆抵达中国,原计划两天的行程被压缩至24小时,经济对话和商业峰会全部取消,仅保留与中国领导人的核心会晤。
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释放三大信号:宣布对未达成协议国家征收15%-50%的"统一关税";单方面宣称"中美贸易谈判接近收尾";更向欧盟抛出"15%优惠税率"的诱饵。 这场横跨大西洋的博弈,为何在24小时内上演如此戏剧性的转折?
1. 带着制裁令登门
就在访华前6天(7月18日),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,理由竟是"涉嫌用加密货币助俄规避制裁"。
中方当天提出严正交涉,斥责欧盟"莫须有"的指控破坏互信基础。冯德莱恩在7月8日的欧洲议会演讲中,刚指责中国"支持俄罗斯战争经济",要求中国在俄乌冲突中"选边站"。
2. 中方冷处理的三重信号
中方此次接待尽显冷淡:无红毯欢迎仪式、取消合肥商业峰会行程、压缩会谈时间至最低限度。 外交部通报中特别强调行程系"经中欧商定",非"应中方邀请",暗示欧盟主动求见却诚意不足。 而就在会晤前24小时,冯德莱恩还在东京与日本首相磋商"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",这种两面手法彻底激怒中方。
3. 欧盟的致命软肋
冯德莱恩此行真正目标,是应对特朗普8月1日生效的30%关税大棒。 德国经济部内部报告显示:若关税落地,德国对美汽车出口18个月内将腰斩,每出口1辆车利润全被关税吞噬。 欧盟3800亿欧元对美出口商品面临冲击,占其对美出口总额的70%。
危急关头,欧盟95%的永磁材料、60%太阳能组件、45%锂电池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现实,迫使冯德莱恩不得不低头求援。
内外交困逼出妥协
特朗普的退让实属无奈。 法律层面,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已裁定其"以贸易逆差为由征税越权",联邦巡回法院将于7月31日裁决,若败诉则关税大棒失去法律支点。 政治层面,《华尔街日报》连续爆料特朗普牵涉爱泼斯坦丑闻,马斯克施压公布客户名单,共和党内支持率骤降。
经济层面,TACO交易策略(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)在华尔街流行,资本正利用其政策反复套利,加剧资金外逃风险。
盟友反噬加速
1. 电动汽车调查成死结
冯德莱恩坚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,中方以34.9%的白兰地反倾销税回击。 法国干邑出口商损失惨重,仅人头马一家对华销售额暴跌42%。 双方就价格承诺磋商数月,冯德莱恩访华前仍拒绝撤销调查,导致关键议程被中方取消。
2. 稀土地缘博弈白热化
欧盟议会指控中国"操纵稀土出口",要求放松管制。 现实是,中国掌握全球稀土精炼产能95%,且已对合规欧企开通"快捷通道",拒绝对欧盟整体放宽审批。 为摆脱依赖,欧盟联合日本启动3亿欧元基金开发越南稀土,德国工业联合会坦言:"十年内无法替代中国供应链"。
欧盟的"钢丝舞"
布鲁塞尔智库专家塞巴斯蒂安坦言:"欧洲在盟友政治引力与中国市场磁力间走钢丝"。 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,日均超21.5亿美元,直接支撑欧盟近300万个岗位。美国资本控制欧盟能源、医疗等命脉产业,仅2023年对欧投资就达近万亿美元。
多国转向东方
澳大利亚龙虾商绕过美国对接中国采购链,加拿大钾肥巨头加阳公司与中方签20年长约,连印度都加速推进卢比-人民币结算机制。
令欧美焦虑的是,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激增80%,RCEP贸易占比升至35%,"去美国化"贸易网络已然成型。
可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